姓名笔画五行多少好坏?

鱼康燕鱼康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你问的这个问题,应该是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起名改名的一种说法吧! 这种以汉字笔画数定吉凶福祸的说法,流传很广。很多初学者一听到这个方法就觉得很有道理并且非常神奇,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?

首先,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道理,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,是用来称呼一个人的。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,一生中接触最多的文字,除了自己姓氏的名字外,那就是“号、字、别名”了(这里指的号是别号而不是外号)。比如苏轼,字子瞻,别号东坡居士;龚自珍,字璱人,号定庵,又自称羽陵散人;吴敬梓,字敏轩,号粒民;左宗棠,字季高,号湘上农人……这些称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姓名的频次,因此我们称别人或者别人称自己大多用这些称谓。 而姓名则是最小单位的称呼,是我们与周围人群区分的标记和符号。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独特的,每个姓氏的名字都有它特殊的意思,尽管有的姓氏来源模糊无法追溯其历史渊源,但是每个姓氏的名字都包含着创始者美好的愿望和寄托。

那么从字的笔画数去判定这个名字的吉凶,是不是真的符合汉字文化的内涵呢? 先秦时期,人们把笔划少而且容易书写的字归为一个部,统称“简省字”(《说文·叙》)汉代的刘歆在《汉书·地理志序》中提出“文书简便,意不舒豁”,把那些笔画繁复难写的字划归一部,即“古文字”,以此区别“简省字”。所以,所谓的“简省字”是有一定范围的,不是所有的字都属于这一范畴。

而到了后世,人们又依据字形对字进行新的分类——“字本”。清代的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把汉字分为“正字”和“俗字”两类。所谓“正字”就是字形规范标准的字,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;所谓“俗字”就是字形不规范的字,包括繁体字和小篆等。显然,属于“俗学”的字不属于“简省字”的范围。因而以笔画断句分吉凶的做法,只能适应于“简省字”,对于“字本”中的其他字没有参考意义。 还有一些人按照古代的“偏旁构造”理论来给名字定吉凶。这种方法也值得商榷。因为我国古代文字结构有“左右偏正式”“上下左右四旁式”以及“包围式”等多种构型方式,而人们根据形状相似而将它们归于同一类,这是基于现代字体横竖划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,是不科学的。

还有的人通过数字五行给名字定乾坤。其实,姓名学里所说的五行为生辰八字的五行,它只代表了某月某日出生的人所具备的共性特征,并没有具体说明这个人的个性特点。如果硬要把它套用在每个人身上,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。所以,用姓名数理五行来判断姓名吉凶也是不靠谱的。

席晓辰席晓辰优质答主

姓名是人类的符号,是人们相互区别的标志,是一个人的社会交际工具。在文字产生以前,原始人是用各种方式来区别自己和他人,有人甚至用文身或穿孔来给自己编“号”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类文明的进步,这些方式渐渐地被淘汰了,而被带有强烈文字符号的姓名所代替。姓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,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类由原始群落向氏族社会转变,人类繁衍增多,为在氏族内部,部落、不同部落相互区别的需要,在人名前面加一个表示部落或氏族的字称为“氏”,在“氏”前面写上表示辈份、职业等字加在一起就成了“姓”。直到商周以后,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,私有制的出现和“族权”、“家权”等家长制的产生,氏族长才在自己管辖的氏族成员前面加上一个“氏”,以表示自己与其的区别。如周朝天子姬氏,诸侯鲁国国君姓姬,氏为鲁。从秦代起,“氏”变为家族内通称,这时有氏无名的人,可称以某氏。“姓”被封为诸侯王赐以土地,姓氏由显贵的士大夫专有逐渐在平民百姓中通用开来,姓氏开始合而为一,人们由一名变成了字、号都有,名字也由“氏”开始以“名”代用。历代流传下来,形成了现代人“某姓某名”的名字。

古今学者十分重视姓名学的研究,著书甚多。如:王充《论衡*道虚篇》、司马迁《史记》、袁康《越绝书》、王嘉《拾遗记》、沈黝《续齐谐记》、韦绚《刘宾客嘉话录》、陈自《逸话》、洪迈《夷坚志》、《容斋随笔》、徐应雷《地仙传》、郭璞《定占葬经》、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、杨维祯《夷则清言》、张自烈《姓氏斋集》、王维德《幼孩秘旨》和现代吴文同等学者们专著中均对姓名学有精辟的论述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